黑麝

Moschus fuscus   Li
   

  536  浏览



形态描述

为麝属中体色最深暗的一个种,无论成体或幼体,其头部、颈部、耳和四肢均为黑色或黑褐色。成体喉部、颈侧和体背无任何条纹或异色斑点。体形与林麝大小相似,体重7kg,体长700mm。蹄大而宽厚,较其他麝种发达,前蹄甲长37mm,后蹄甲长35mm。无任何异色臀斑。

生物学

黑麝多栖于海拔2700m以上到4200m高的高山暗针叶林(杉树林)、针阔混林、高山杜鹃灌丛和草甸,西藏东南部甚至可达4200m以上冰雪复盖的山坡上(冯祚建等,1988)。夜行性,晨昏活动较为频繁。主要以杜鹃,高山柳的枝叶、松萝、苔藓、禾本科植物等为食物。冯祚建等(1986)曾在黑麝胃中发现贝母、苔草和杜鹃等。黑麝的发情交配期多在10月,孕期6个月,次年7月产仔。

国外分布

国外见于缅甸北部、印度东北部和不丹(Groves, et al.,1995)。

国内分布

国内仅分布于云南西北部的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西藏东南部的察隅,南部的珠穆朗玛峰南坡地区

其它信息

种群现状 这种麝于80年代初被发现订名,已知分布区狭小,适生生境范围有限,属稀有种或濒危种。在云南的麝资源总量中,估计不多于林麝资源总量的10%。西藏的黑麝,远比云南西北部更少。黑麝的生态和资源量调查尚未进行。致危因素 主要为猎取麝香而捕杀黑麝,导致其种群数量下降。现有保护措施 作为麝属的一个种,也已被列为国家级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云南西北部高黎贡山地区,其栖息地已划入怒江自然保护区和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对黑麝的保护应可起到一定作用,保护区面积约49.9万公顷。但黑麝的不少种群,尚未划入自然保护区中。保护措施建议 1.开展黑麝资源的调查与研究,为资源保护提供科学根据。2.建议把黑麝的主要分布区之一的云南西北部碧罗雪山划为另一个黑麝自然保护区;3.加强法制宣传,提高公民保护意识,制止对黑麝的滥捕乱猎